1. 首页
  2. 乐东黎族自治县
  3. 人文风情
人文风情
阅读量:789日期:2024-03-13

【非遗传承】黎族织锦技艺  黎族织锦是民族地区居民利用海岛棉或木棉为原料进行纺制的工艺品,黎族人民在织锦时所使用纺、染、织、绣方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该技艺堪称中国纺织业的“活化石”。乐东黎族织锦技艺主要分布在千家镇、志仲镇、抱由镇、大安镇、万冲镇、九所镇、利国镇、黄流镇、佛罗镇、尖峰镇等黎族同胞聚居地;其中,志仲镇的“麻纺织技艺”和千家镇的“海岛棉花纺织技艺”最具代表性。黎锦多用于黎族妇女常穿的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黎族织锦图案是编织者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体现。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黎锦的品种有妇女筒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黎锦的图案有马、鹿、斑鸠、蛇、青蛙、孔雀、鸡以及竹、稻、花卉、水、云彩、星辰等 100 多种,大多由简单的直线、平行线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在色彩上,运用明暗间色,青、红、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黎锦做工精美,深受人们的喜爱。2005 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海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 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和传承黎族织锦技艺,乐东县委、县政府建立志仲镇和千家镇黎锦技艺传习所,通过组织黎锦技艺比赛、开展培训学习、对外交流展演等活动,发掘培养代表性传承人。2006 年,乐东黎族妇女容亚美被确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7 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 年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大安剪纸  大安剪纸因产于乐东县大安镇而得名,是一项富有黎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剪纸不同,大安剪纸以“刻”为主,功夫在刀下,除了极少数对称的图案用剪刀外,多使用刻刀,这也是大安剪纸的最大特点。大安剪纸反映黎族群众的现实生活以及与当地百姓劳动、生活休戚与共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大安镇在 1996年1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至2022年也是海南省唯一的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大安剪纸清新、质朴、淳厚,其作品不需要任何约定俗成的规范、定律和样板,而是依据自己对各个物体的概念或物象相互关系的特定印象来创作。在政府的积极培育下,乐东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黎族剪纸传人,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黎族剪纸作品。大安黎族农民创作的剪纸作品被编辑成《海南黎族现代民间剪纸》画集,《磨谷》《避邪图》等多幅黎族剪纸作品入选参加全国首届民族民间剪纸大奖赛、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示等国家级展览。大安镇 1996 年被教育部授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称号。2013 年大安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文化艺术之乡”。2017年,乐东“黎族传统剪纸艺术”被列入海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今海南省乐东县的九所镇、利国镇、黄流镇、莺歌海镇及佛罗镇),明代传唱至三亚市崖城镇的港门、梅山及东方市的南部地区。乐东县、三亚市、东方市凡操客家方言的大多数中老年人均喜聆听,部分人亦能演唱。崖州民歌用客家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主要有号子、童谣、儿歌、叫卖调、柔情调、嗟叹调、拉大调等7 种不同体裁的歌调,各具特色,娓娓动听。现代崖州民歌除了保留原生态的独唱、对唱外,又增加了小组唱和集体表演唱,同时编成独幕歌剧或歌剧等。演出服饰根据内容而定,循古且创新,形式纷繁,多姿多彩。为切实做好崖州民歌的保护工作,县文化管理部门从 2005 年起先后组建黄流崖州民歌协会、县崖州民歌协会、县崖州民歌艺术团,把崖州民歌搬上舞台。2006年5月,崖州民歌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年,乐东黄流籍妇女陈人顺被列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崖州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节庆活动】 黄流元宵游花灯  黄流元宵游花灯的传统始于清朝咸丰年(1851—1861), 迄今已有 150 多年历史。游花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每年元宵,黄流镇各村各坊都以团队制作 2 辆以上彩灯车参加元宵巡游。在工艺制作上,各坊彩灯车不雷同,工艺制作极其精巧。解放前,在黄流若有人家生男丁,必须制作一盏灯笼参加全村各坊的花灯巡游。常见的民间灯笼有聚宝灯、花生灯、古塔灯、玉米灯、西瓜灯等。早期黄流游花灯只是自发性的群众娱乐活动,内容带有浓厚的“求神赐福”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项民间传统得到党和政府重视,县委、县政府将其打造成为一张富有黄流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黄流民间花灯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传统的油灯巡游车被电灯巡游车替代,运载工具也由牛车、人力车向汽车发展,且花灯车多姿多彩、匠心独具。珠江电影制片厂和海南省电视台曾多次向全省、全国人民直播黄流民间闹元宵实况。2002 年,黄流镇被文化部命名为“海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称号;2003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2008年,获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灯)审查合格。

黎族三月三节庆  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篮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会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倚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早期黎族三月三节庆以“打柴舞”篝火晚会为主要活动内容,随着生活日益富足,节庆节目种类也逐年丰富。作为黎族自治县,每年三月三节乐东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篝火晚会、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等。黎族三月三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三月三节是黎族传统文化,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 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是乐东在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在莺歌海、望楼河一带盛行。莺歌海端午节龙舟赛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四年(1878)就有此项活动。1985 年,莺歌海镇政府把龙舟竞赛定为当地的传统体育重点项目。此后,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龙舟一般由小渔船改造成,每个参赛单位挑选30名青年代表为参赛选手,龙舟比赛往返距离 160 米。


上一篇:物产资源
下一篇:景区风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