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临高县
  3.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阅读量:1281日期:2024-03-12

【民俗】过年习俗 临高人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年,是临高及其他大多数地区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点蜡烛、吃团圆饭、放爆竹、拜年、给小孩压岁钱是临高人欢度春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临高人贴“福”字的习俗形成于宋代。除夕这天,人们总是故意将写有“福”字的大小方块红纸贴在门、窗、墙壁或家具物品上。点蜡烛是为了增添节日喜庆色彩。除夕晚餐叫做“团圆饭”,通常皆为全家团聚,显示举家平安、团圆、和睦。除夕晚上,灯光通宵达旦,大家穿着新衣服,给小孩压岁钱。大年初一零时,千家万户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拜年习俗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总是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相互道贺。拜年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是同族家长带领人们逐家祝贺,也有的是大家相互聚在一起相互祝贺,表示辞旧迎新。春节期间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饮食习俗  临高菜肴以清淡、生脆、爽口见长,烤乳猪、炒鱿鱼干、白切鸡、白斩鹅、炒沙虫等菜最为有名。临高人以大米为主食,肉、鱼、鸡蛋、蔬菜是主要副食,普遍一日三餐。临高人的早饭一般比较简单,常常只是吃稀饭或馒头、大饼、油条、豆浆、粉条之类食品。午餐一般以米饭、肉、鱼、炒菜为主要食品。临高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往往都准备充足的饭菜。主人请客人入座后,先陪客人喝酒。临高地瓜酒、米酒、海马酒等都是招待贵客佳宾的常用佳酿。下酒菜常是临高烤乳猪、蒸乳猪、炒鱿鱼干、炒沙虫、白切鸡、白斩鹅、牛排、炒蛋、炖羊肉、鱼、蟹、虾、洋白菜、炸花生等,最后常用鲜美的混合汤结束宴席。宴席上,主人总要劝客人多吃一些,不断给客人斟酒、挟菜、添饭,在客人吃饱之前,主人即使吃饱了,也要陪着客人吃,不能放下筷子,更不能离开饭桌,以示尊重。

【节庆】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元宵节,也叫“小年”。元宵节夜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所以又称“灯节”。灯有照亮人间、破除黑暗之喻。千百年来,灯节一直受到人们的喜好。临高元宵节除有扎灯、放灯、赏灯、舞龙灯等习俗外,还开展舞狮子、游园等各种闹元宵文体活动。此外,吃元宵也是临高人民元宵节的传统食俗。元宵是用糯米粉团裹有果仁、糖馅的圆形食品。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家人团圆、和睦、吉利、蒸蒸日上。

新盈、调楼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阳节,又称“端午节”“重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沿海地区还要开展赛龙舟活动。每逢端午节,新盈、调楼两大渔业大镇的渔民均自发组织举办龙舟赛,庆祝传统节日,寄托渔业丰收和生活美好的良好祝愿。赛龙舟期间,有造型各异的龙型渔船,船上还配备锣鼓等器具,渔港码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呈现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由数条渔船装扮成“龙舟”的赛船木浆翻飞,你争我夺,比赛精采激烈。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龙舟赛的群众在海岸边面对赛船摇旗呐喊,“加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先登滩抢“标”的龙舟为赢家。赛完龙舟后,把船的龙模型拿到岸上烧掉,全村村民围在一起,不管男女老少都要跨过火堆,寓意着来年一定红红火火。

【文化之乡】临高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系“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曲艺之乡”,拥有渔歌哩哩美、临高人偶戏、临高八音盅盘舞、临高广船造船技艺、临剧等非遗项目。其中,渔歌哩哩美和临高人偶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高八音盅盘舞、海南谚语(临高渔谚)、临高广船造船技艺等3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又称临高木偶剧、临高佛子戏,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是中国木偶艺术园里稀有的戏种。临高人偶戏从南宋时期的“佛子戏”开始,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演过500多个传统剧目。其特点是人偶同演,演出时不设布幛。以偶为主,以人为辅,活灵活现、声情并茂,道白唱腔用临高方言。临高人偶戏有“啊罗哈”和来自道士的“朗叹”2种唱腔,人偶戏的伴奏队伍一般有13人,其主要乐件有板胡、二胡、扬琴、笛子、唢呐、大提,以及击乐锣鼓钗和木鱼。临高人偶戏生、旦、净、丑、末行当齐全,唱、做、念、打具有很强的地方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以“人偶同演”这一独特的艺术特色,演绎千姿百态的舞台形象,引起世人的关注,被中国戏曲研究所副所长薛岳林称为“中国一绝,世界少有。”临高人偶戏演出的剧目大多为传统古装剧,剧目内容丰富,题材涵盖清官为民、精忠报国、除暴安良、伦理道德、孝子贤孙、和睦夫妻等诸多方面。1998年12月,由全德亮撰写的临高人偶戏起源、行当历史沿革、表演程式、表演选例、演出习俗、剧目介绍以及由陈三逢、孙瑞钊编写的人偶戏音乐唱腔入选《中国戏曲志·海南卷》。2006年6月,临高人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发“木偶戏(人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匾牌。

临高哩哩美 临高哩哩美是流传于临高县渔民中的一种汉族民歌种类。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和相关传说,也称“哩哩美”“哩哩妹”。“哩哩美”在中国汉族民歌中非常突出,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渗透着新盈港、调楼港一带乡土气息,它不仅是海南省汉族民间歌谣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最具艺术魅力的渔歌种类之一。

临高“哩哩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最早出现在临高县的新盈镇,源于新盈、调楼一带渔姑卖鱼的叫卖声,是临高人民的生产、生活长期积淀的产物。据《临高县志》记载,南宋时期临高有一位县令名叫谢渥,在任期间因清廉勤政而深受百姓爱戴。临高渔业、农业连年丰收,渔村到处都回荡着妇女们的叫卖声:“卖鱼啦,大家都来买鱼啦”。为吸引更多的人来买鱼,渔姑们提高嗓音,将渔家惯用的口语语尾“呢”“哩哩”等衬词揉进吆喝声中,形成悦耳好听的腔调。在此基础上,历经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和群众的集体创作,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临高渔歌。

“哩哩美”说出来平淡,唱出来却别有韵味。据传,临高“哩哩美”已流传干年。在临高,无论谈情说爱或是耕田、捕鱼,亦或是婚丧嫁娶,都要唱“哩哩美”。高兴时,以歌代言;苦闷时,以歌解忧;孤独时,以歌为伴;劳作时,以歌除乏……

“哩哩美”渔歌,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精心打造,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既保持原汁原味又适当加入现代元素,从民间走上省内外文艺大舞台,不断扩大知名度和社会影响。1977年,著名作曲家吕远采用“哩哩美”旋律谱写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唱响大江南北,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002年,《看哪调协和》《妹呀,放风筝放两个》《水中鸳鸯对对游》《天上有条天河开路过》《美丽渔村好风光》《江山美丽》等“哩哩美”歌曲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2006年,在“中国舟山·渔歌邀请赛”中,临高代表队演唱的“哩哩美”渔歌《渔家汉子》《欢乐渔港》获一等奖。2007年,渔歌“哩哩美”被定为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临高渔歌“哩哩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不仅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渔民中的一种汉族民歌种类,更是临高人民的文化瑰宝。2010年6月,临高“哩哩美”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遗址】2022年,临高县有不可移动文物13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有古建筑60处,古遗址8处,古墓葬14处,石刻1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5处。

上一篇:人口与民族
下一篇:暂无
友情链接